资源学院2018年度十大进展

一、启动“双一流”建设新征程

成立“双一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专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学科方向进一步拓展和凝练。牵头组织圆满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一级博士学位点的评估工作,两个学位点均获得专家组一致好评,评估材料正式提交教育部。

二、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

三、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

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英才班)正式组班培养,资源勘查工程(大数据英才班)顺利通过论证。姚光庆等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焦养泉等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徐思煌获评学校第八届教学名师,王芙蓉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郭小文获评校“十大杰出青年”。

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新成绩

苌笙任、佘晓慧获得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苌笙任获得知识竞赛特等奖;苌笙任和佘晓慧所在队伍获得地质标本鉴定竞赛特等奖、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一等奖和野外地质技能竞赛二等奖。郭志安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徐赛等6名学生在第八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刘鸿基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杨锐荣获第四届“长江学子”创新奖。姜晓获第三届“做出有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

五、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

学院年度科研项目合同经费8241万元,到位经费7877万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蔡忠贤、焦养泉和严德天);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项,总资助经费905万,获批项目数名列全校第二。

六、科研工作有新亮点

全院师生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180篇,其中T1论文20篇。学院教师出版专著10部,申请专利24项。蒋少涌教授牵头的“前寒武纪/寒武纪和新生代古海洋环境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示踪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焦养泉教授参与的“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大营矿区铀矿普查”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邵春副教授牵头的“多功能电子测斜仪器”获第二届湖北省高等学校自制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成果奖二等奖;张道涵副教授荣获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颁发的2017年度Brian J. Skinner Award奖(全球每年奖励一人),是我国青年学者获得该奖项第一人。

七、学术创新基地建设迈入新阶段

“盆地动力学与能源资源”重点实验室(筹)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12月在北京完成初步建设方案专家论证。

八、教学实验室建设取得新成效

完成实验学科修购专项教学中心设备资料购置项目(I、II)论证及申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I期修购,申报金额1000万元,审定金额963.17万元。获批2项省级虚拟仿真建设项目,并推荐参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建设项目。获批校级实验室建设项目8项,建设经费152.5万元。初步完成有机地球化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九、国际交流合作上新台阶

成功主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第二届构造-成藏-成矿热年代学国际研讨会和第二届东湖油气论坛)。全院20人次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任职,成秋明担任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主席,蒋少涌担任《Mineralium Deposita》副主编。

设立“海外名师讲坛”,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Derek Elsworth教授等30名海外知名学者来院交流讲学。邀请6名海外知名教授来校开设《地震沉积学》、《成矿矿物学》、《成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超大型矿床》、《太古代构造与脉型金矿》等全英文课程。与国外四所大学建立了联合野外实习基地。本科生28人次参加海外交流,增幅明显。SPE-CUG学生分会荣获“Gold Standard”荣誉称号。本科生汪襄南获IPTC国际石油技术大学全额资助。

十、党建思政工作迈出新步伐

石油工程系支部获评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石油工程系支部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名同志获评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煤工系研究生636党支部被推荐参评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学院团委获评共青团湖北省委分层分类思想引领一体化试点改革学院,同时获评2018年度五四红旗团委。陶世林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基层寻音”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获评湖北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