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保障

为促进教学资源有效汇聚、充分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中心着力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制度保障。

1. 队伍保障

为了培育一流的实验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和提升实验师资队伍的相关政策。如制定并实施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修订)(2002)》、《先进教学实验室和先进实验室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试行)(2006)》、《实验室技术成果奖励办法(2006)》;设立实验技术专项研究基金;设立实验教学研究专项基金;在职称评定上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给予政策性倾斜等相关措施。目前,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支稳定、富有奉献和创新精神、善于实践教学和技术研发等实验教师队伍。中心还将依照《矿产资源形成与勘查开发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人力资源的管理办法》,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适当增加实验教学正高职岗位,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和技术队伍。

2. 条件保障

资源汇聚、开放、共享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实验材料管理办法(修订)》(200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加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实验室设置条例》(20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办法》(2006)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中心还将制订或完善《实验室共建共管实施办法》、《实验室开放细则》、《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及维修规定》、《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办法》等,加大中心各种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基地条件方面:学校优先支持中心对实验场地、实验条件、仪器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和适时更新,并在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给予保障。

经费支持方面:学校将继续从“211”、“985”等经费中设置中心建设专项经费。中心还将多方面筹措资金,争取更多的上级财政项目和企业共建项目,形成多渠道的经费保障体系,充分保障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可持续发展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启动优质品牌专业建设的意见》(20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04)、《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与控制体系(试行)》(2004)、《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定》(2004)、《关于成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2005)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文件和措施从不同侧面与角度来规范、保障实验教学工作,对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技术研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制度保障。

3. 大学生激励机制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考核措施,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20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04)、《关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见》(2007)、《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2002),等等。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提出严格的要求。

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实施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即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并配备业务型实验室管理人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学习,并能够及时得到相关教师的指导,为学生的更快成长提高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完善基于云端的网络教学、在线互动与在线评价模式,在线学习环境中快速反馈学生的答题评分情况并给予虚拟奖章奖励,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优秀者提供网络费用等方面上的减免。

积极推进以“认知性方法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为核心的“3+1”实验教学模式,重点在“严”、“基”、“新”字上做文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